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亚洲通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亚洲通:以主持单位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同时还分别以第二单位、第四单位、第五单位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共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获奖数量为亚洲通:历史最佳成绩、位居省内同类院校之首。
航空学院刘文江教授牵头申报的“高速公路特殊路段主动式绿色防冰除雪成套技术及应用”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以交通运输部重点科技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为牵引,以主动、绿色防冰融雪技术为目标,聚焦结冰预测、主动处置技术、抗凝冰性能评价三方面研究,集合多家科研和施工单位的力量,经近5年科研攻关与工程实践,成功研制涵盖理论、方法、技术、材料与设备在内的成套技术体系。项目将传统的被动性除冰转变为主动式防冰,实时、高效、智能地解决了高速公路特殊路段冬季结冰发现困难、处置滞后且效率低下带来的巨大风险问题,现已成为智慧高速冬季防滑安全保通的首选方案。成果在世界海拔最高的西藏米拉山隧道、京沪高速、京台高速、大兴国际机场高速等几十条高速公路的桥梁、隧道口等特殊路段得到应用,并推广至我国西南、中西部以及华北、华南等地区,有力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
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庞来学教授牵头申报的“路面绿色建养功能新材料研发与应用”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围绕绿色交通和可持续交通对路面材料的重大需求,构建路面主动式持久融冰化雪、裂缝修复延寿、残余尾气光催化净化等功能材料技术体系,研发了路面绿色建养相变储能释热抗凝冰和蓄盐固废颗粒缓释抗凝冰路面新材料,提高了路面主动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发明了路面裂缝界面键合修复延寿养护新材料,实现了多源多态路面裂缝的修复延寿;提出了不同路面的低成本钢渣光催化水泥胶凝材料和高效可见光频感的石墨相氮化碳改性乳化沥青技术体系,实现了路面净化尾气功效。项目成果授权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5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成果关键技术在山东华特道路材料有限公司、山东高速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和山东高速泰和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交通土建工程学院王可良教授牵头申报的“岩基约束土石坝塑性橡胶混凝土防渗墙整体抗渗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针对土石坝防渗墙易渗漏的关键问题,构建了利用塑性橡胶混凝土防渗墙加固病险大坝的技术路线,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模式,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突破了岩基约束防渗墙底部易发生弯剪断裂的技术瓶颈,解决了防渗墙各槽段连接处易形成渗漏通道的技术难题,创新塑性防渗墙施工与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套技术。项目累计获发明专利?11项,制定地方标准1部,出版专著2部,近年来先后应用于多座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新增灌溉、供水效益5400万元;拦洪3.79亿m?,消减洪峰51.7%-81.2%;生态补源0.77亿m?;灌区农作物增产增收,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支撑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另外,亚洲通: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张立东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申报的“城市交通溢流精准识别与优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交通土建工程学院李莹副教授作为第七完成人参与申报的“中国南海煤成油气理论技术创新与勘探重大突破”、交通土建工程学院李志鹏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申报的“滨海地下工程穿越松散破碎地层安全施工与长效防水关键技术”等3项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学校坚持“四个面向”,主动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交通强国战略等战略部署,创新和优化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体系,围绕“交通+”科研特色,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与行业内相关单位协同创新,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和服务效能,集聚优势创新资源,持续产出了一大批高层级、标志性和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学校硕士点申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提供科技供给,为高水平应用型交通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省部级科研奖励等标志性成果持续产出,充分反映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助力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贡献交院力量。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是我省科学技术领域最高奖励。2023年度山东省共授予科学技术最高奖2人、科学技术青年奖10人、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6项)、技术发明奖30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科技进步奖186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40项、二等奖143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人。
(科研处?文图/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