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交通学院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网站登载了院长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之第三讲《寓学科知识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中》,全文转发如下:
寓学科知识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中
院长 鹿林
一、我认识的学科式人才培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的范畴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起初是没有学科之说的,随着知识的积累而产生了学科。学科是长出来的,即在某一领域人类对知识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学科。可以想象,随着科学的发展,知识的积累会不断增多,学科的内容也会不断增加,这是人类文明的财富。人类的不断延续和发展,就是依赖于一代人一代人继承、创造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同一学科的门类、大类、专业有层次,有着同宗式的联系,以工学门类为例,其中的电子信息类,又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虽然专业不同,但其专业的基础理论都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科学的基本素养与专业能力的结合。学科的建立便于对知识的分类理解、应用、传承、发现。时至今日,已形成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个学科门类,进一步分解为110个学科大类(一级学科),又进一步分解出375个专业(二级学科),这是科学的巨大进步。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依托着学科形成了学科型人才培养方式,其基本的思路是以专业为载体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每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几十门课程来承载,努力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所要求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专业反映了本学科知识框架内的一部分,目标是实现对学科中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毋庸置疑,学科型人才培养方式有其积极的意义,如对基础理论的扎实掌握,科学思维的严谨训练,科学发现的孜孜追求等等,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学科型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四书五经的书院教育也应该属于学科型教育类型。1977年恢复高考,学科型人才培养方式继续主导着高等教育,那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中国经济百废待兴,处处需要人才;而高等学校普遍规模较小,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的毕业分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时期。高校办学定位亚洲通的是考虑学校自身优势的展现,主动考虑人才需求少,倾向于专业有什么教什么的思维方式,学校更加关注知识传承和发现的创新,关注学术成果获奖、文章发表的级别和影响力,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相对探讨的少了些,许多成果束之高阁并不为人们重视;相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都是沿着相近的人才培养路径,设置了近似相同的课程内容和培养方式,大都采用统编教材,趋同性成为了普遍现象,对人才市场需求目标的契合性顾及较少。有时候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也缺乏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考虑,每一门课程也是较多地顾及了本学科的知识构成,都在尽力展现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表现了很强的自我性,如《普通物理》对几十个不同的专业开设,基本上用的是同一种方式和同一本教材,而没有考虑不同专业的特殊需要。有时候,对专业课程体系要求也只是有大概或模糊的指导,而课程内容的设置任课教师有很强的自主权,甚至于有自娱自乐之嫌。课程之间缺少了价值主线的凝结,甚至造成了以课时串联课程,课程体系沦为了课程的简单堆积。课堂教学与课余活动分别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两支队伍施教,互相交流的很少,相同的培养对象本应该是多种力量有机组合共同发挥作用,却缺少了其中的协调机制,人才培养过程的不集约,亦或是缺失也就在所难免。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使得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变得越来越庞大,无尽地丰富和灿烂,在产品、服务多样化和快速推陈出新的背后,是人的实践性、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力的迅速提高。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显得更加迫切,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断地提出新要求。显然,学科型人才培养方式,以学科体系的不变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万变,其契合度是不够的。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更加呼唤高等教育的进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飞跃,这是历史的伟绩。但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都过多的依赖于学科型人才培养方式,使得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结构不优,成为了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了时代的强烈呼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 应用型与学科型人才培养之别在于目标定位不同
应用型与学科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区别在于目标定位不同。学科型人才培养注重学习专业理论体系,目标定位为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等等描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显然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把握,目标定位为满足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如交通事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显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依据市场的某一需求所确定的。目标定位不同决定了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学科型、应用型是人才培养的不同方式,适应于不同的人才需求,是方式不同,无是非之论。用学科型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法不对路,应用型人才要由应用型培养方式来完成,这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的意义所在。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点,学科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在对本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的目标之上,当然,也离不开其它学科知识的支持;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为了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目标定位,需求的影响突显,其运用知识的范围自然有所区别,如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会考虑工程思维的方式,即围绕着解决问题的各种要素有效集结和集约。既有技术因素,有经济因素,也有人的因素,还有社会诸因素的考虑等等,共同形成了问题解决的方案。比如说,新技术运用于解决某一问题,理论上可能是可行的,但在工程的现实中有时难以找到能够实现这一技术要求的人员,外请人员是一种解决办法,但可能造成时间过长、成本过高等影响;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考虑,将技术影响因素下降,基于已有的工具、人员而设计一套方案,这样对问题的解决可能在技术水平方面有所下降,但问题解决的时效和经济性会有所改善。还可能有一些方案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还要将各种因素考虑在内,这就是工程的思维方式。我们时常会碰到有的高速公路,应该更加笔直和平坦,可能就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影响、地质地貌、人员、工程机械、投资等诸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实现,虽然与完美相比还有不足,但毕竟实现了高速公路的通车,带来了社会的便利。所以,工程的思维要在我们学生当中进行着力培养,较比学科型人才培养涉及的内容可能会亚洲通,满足需求的目标聚集度会更强,工程的思维方式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命题。
如何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构问题?是用既有的课程去满足目标定位的要求,还是根据目标定位的要求,创新构筑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需要我们深刻思考。一些我们习惯了的东西,如学科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训练方式等都可以作为素材,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优化配置在课程体系之中,但要清晰其中的逻辑机理。可能是学科的基本原理没变,但表述的方式变了,如《理论力学》课程中对受力的分析,在统编教材中一般是依据机械的传动来讲授,而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改为依据桥梁结构等内容来进行受力分析,就更能够体现原理应用的针对性,而不是通过对机械设备受力分析的学习,理解了原理,再转换为对桥梁结构的应用。此意即为寓学科知识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中。
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目标定位变了,人才培养体系也要随之变化,包括课程体系、课余活动、自我教育等都会不断的变化。以课程体系为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会由于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课程体系就会有所变化,课程就要围绕着课程体系的要求而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要求:目标引领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体系要明确每一门课程要承担的任务,课程任务决定了课程内容的构筑。如果说,学科型课程体系稳定性相对强一些,而应用型课程体系将会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应用型课程体系不可能一劳永逸,而需要对人才需求的市场信息有敏感的嗅觉,并不断地应用于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更加强调目标管理法的运用,一切元素的作用都要指向目标的实现。转型发展的改革实践,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不断探索的过程,从中我们对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功能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清楚;每一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其支撑点是什么,上下游的课程联系如何,如何支撑培养目标等等,一层层形成了课程体系的逻辑图。过程将会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大学四年会有几十门课,要使每一门课程的构筑紧紧地镶嵌于体系当中,需要对课程内容做深入的分析,是需要团队密切合作不断延伸的工作。当我们细致到对每一门课程在内容构筑方面的知识点的作用都非常清晰的时候,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实现方式都非常明确的时候,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作用就会非常大了。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脱胎于学科式人才培养方式。学科的基因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只是由于学科知识所围绕的目标定位不同,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构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离不开学科知识,但又要凝练出一种贯穿于体系中的新东西,这就是能力。即将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战能力,这种能力的锤炼是由多学科知识、多学科实践的方式集成所实现的。这种能力用知识可以描述,但它又不同于知识。而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凝练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又由能力升华为人生的精神,是不畏困难曲折,去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是慢慢生成于人的思想心灵深处的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把学生的这种精神激发出来,而汇集成强大的能力。这种精神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多少,因为人类社会浩瀚的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更是一种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知识的集结方式。进而,这种精神可以转化为人生的思维方式,人生许多理想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实现,至少是不能一帆风顺的实现。但是,当我们对自己设定的人生理想矢志不移,顽强的追求,过程也许是千难万苦、千磨万折的,但当实现人生目标的时候,那些困难曲折、激动懊恼等等就都变成了人生道路上的必备元素。如果拘泥于一时的挫折而退却,几经波折就不敢前行,终究就是个碌碌无为的人。
三、学科知识永远是人生的给养
学科知识不同于学科型人才培养,学科是人类知识分类存续的集结方式,学科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都是对学科知识的运用方式,无论是学科型还是应用型,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都需要若干学科知识来支撑,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都需要借助学科体系;理清楚某一个知识点的道理,也就会对其学科理论的某一个方面加深了理解,继续延伸学习就可以拓展到更大领域的学科知识的理解,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无论是运用于学科型人才培养还是运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是体系的素材。因而,提升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也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素材要求的必须。譬如,在桥梁钢结构中,可能亚洲通的是考虑静态的受力分析,然而,当我们将静态分析延伸为动态受力分析,可能在一些桥梁遇到地震、狂风等巨大外力影响下,对桥梁的诊断和评估等工程问题,就有了知识的储备;实际上,任何知识都可以作为素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定要强调开放性,虽然,在课堂中不能尽情地展现学科知识,但要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留下自我学习的广泛空间,无论是在课余还是毕业之后,要不断地加强学科知识的深化学习。不同学科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知识的内涵逻辑,并不断地用不同的方式丰富着各自的内容;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之时,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知识储备越多,学习理解得越深刻,就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应用,又会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实战能力正是在学科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应用中得以提高。人们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积累,科学思维的能力就会随之增强,指导实践的能力就会增强,终身学习是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力的必须。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学科知识的自觉性,学会善于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其理论根基越扎实,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功力就越强。
读经典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经典著作大都是大师之作,往往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是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巅峰之作,是人类智慧的大成。经典与教材不同,我们的教材很正确,但不一定很超前;经典不一样,经典的理论很扎实,又很强调独创性,个性特点很突出,思想的峰点给人的启迪作用更强,坚持读经典将会使人的思想境界借机提升;对任何事物看到了的思考和看不到的思考毕竟是不一样的,读经典可以诱发读者有感而思,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将学科知识的深化学习与对经典的理解领会,转化为学生成长的极为重要的素材。如何实现?就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问题。四年的大学培养,我们建构了目标定位很清晰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课程体系,将更加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快速成长,同时,我们也要将体系的开放性特点让学生掌握,顺着诸多的知识开放点,不断地拓展自己学习的空间,在不断地学习、实践积淀中,自身的竞争优势将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凝练。我们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一些经典著作供学生参考,要让学生清楚网络知识容量虽大,但代替不了经典著作的深邃。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是众力探索和集体智慧集成的奋进过程,很有挑战性,需要我们一步步走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