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2016 > 鹿林院长活动集 > 正文 >
鹿林:别嫌走得快 我们本应该跑起来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18]     点击次数:      字体大小[ ]

    1月13日出版的《山东交通学院报》刊发了校长鹿林署名文章《别嫌走得快 我们本应该跑起来》,全文如下:

别嫌走得快 我们本应该跑起来
校长 鹿林

    我们学校实力很强吗?真的不是。曾多次听有的老师讲,同一个人用同一个本子申报基金,以我们学校的名义申报不能获批,而通过读博的大名头学校申报就获批了;我们多次参加上级项目的竞争,在信誓旦旦中败北者颇众,诸如此类事情时常发生在我们身上。为什么?因为咱们的学校名气不够大,学术水平还未被业界充分认可。增强实力对我们学校很迫切。如何办?不要指望一夜之间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只有靠韬光养晦、励精图治,靠长期艰苦努力才能逐步强大起来。
    学生从业竞争力是学校实力的根本。我们知道我们的校友很优秀,曾做出了许多耀人的成绩,为社会所传颂。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如果放在更大范围进行比较,比如在政府部门、学术领域、工程领域、商界等等,我们校友的影响力还不够大。过去长期的积淀筑起了我们学校的行业优势,但是,随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制度的实施,亚洲通:毕业生的竞争力略显式弱,长此以往学校在行业中的人脉也会随之减弱,严峻的形势我们不可等闲视之。我们的校友很富有吗?我没做过统计,不知道他们中有多少成功的企业家,有多少富豪。但是,我知道在校友基金建设中,300万的筹款过程是多么艰难,再看那些校友捐款动则几亿几十亿的名校,我们显得势单力薄了点。当然有人会说,怎么能和那些老校、名校相比呢?试问又为什么不能相比呢?如果我们连比试的勇气和愿望都没有,我们还能进步吗?这几年,我们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与交通人才的需求相比相差甚远。原因在哪?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的组织。扪心自问,我们学校有几位在人才培养中叫得响的名师?有几人在业内具有响当当的话语权?有谁是引领交通事业发展走向的人物?看来,还要假以时日。
    我们的教职员工很富有吗?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职员工大都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或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耕耘多年,或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博士、硕士,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可是,当评价我们所取得的成果时,却没有太多骄人的成就,可见,我们的精神不甚富有。我们很有钱吗?至少是没有很多。我们学校有许多需要建设和改善的地方,由于积蓄不足、盈利能力有限,而不能尽快建设到位。我们教职员工囊中充盈了吗?好像也不是。相比我们多年的学习投入,收入应该亚洲通一些。当然,我们可以尽情指责和怨天尤人,然而潜心分析造成此境况的真正原因,还是我们自己价值实现不足所系。
    难道我们就不能做得更好吗?没有什么不可能。忘记了是哪一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们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改革开放的沧桑,亦或是从改革开放至今,亦或是由过去的某一天至今。1978年,当邓小平同志启动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经济和社会正处在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贫困,许多家庭都在为吃饱饭而奔波,我们中许多人也经历过饿肚子的日子。那时候,谁又能想象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条件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想想当初,人们从习惯了的计划经济迈入不熟悉的市场经济的时候,那种来自于拆除思想桎梏藩篱的艰难,来自于被扩大了的思想空间带来的不适,切肤的转变之痛曾纠结了我们多少日夜。两种观点的争论,甚至是不乏敌意的批评,一度蔓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总设计师的一句“不争论”,引导中国人民向前看、重实干。那个时候,如果我们继续着喋喋不休的争论,继续着文革式的斗争、批判,可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就会在不着边际的空谈中丧失殆尽。过程是艰难的,我们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会到会,从无到有,历经了若干的是是非非、艰难曲折、跌宕起伏,但我们正是在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征程上,步入了中华民族的新时代。
    任何事业都是在脚踏实地的“干”中铸就的,“干”与“说”本就是交融在一起的,缺少“干”的“说”,只能混淆视听和一事无成;缺少“说”的“干”,也会失去许多灿烂的东西,“说”只有围绕着“干”才能使价值绽放光芒。任何事情的过程都是这样,从探索开启思想之旅,慢慢的才有望修成坦途大道。创新是在走别人没有走过、可能自己也没有走过的路,要披荆斩棘,要披星戴月。想想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也都不外乎此。校史中清晰地记载着学校成立之初,前辈们边上课边建设,师生共同住在刚刚建成的潮湿的宿舍里,厕所是用草栅围起的,有的教学楼还是师生共同建成的。从那时起,奋斗的精神就已经成为了交院人的基因。
    这段时间,曾不止一次、不止一人告诉我,没了职称的压力,这些年没有什么成果的积累,二聘有些底气不壮,还夹杂着一些对别人评职称积累的不平衡。职称是什么?既是对过去水平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水平的象征,职称越高水平就应该越高,绩效就应该越好才对。如果不是这样,可能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你还是你,如果获得职称前后差别如此之大,那么职称的激励作用到哪里去了?职称不是驿站,更不是终点。不过也没有什么,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从现在开始。毋庸置疑,任何组织都会创造条件,激励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智慧、潜能和优势,在每个人的努力之中,汇集成强大的组织发展合力。
    我们应该跑得更快,因为我们的潜能还许多没有发挥出来,闲置就是对生命的浪费。虽说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极限之下也会有所不及,就像我们人类是行走动物,不可能单靠自身的结构飞行,然而,借助于飞机就能使自己飞向天空,这是人的能力的扩展,人类社会就是通过对人的能力的一步步扩展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我们的组织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只是沿袭已经习以为常的组织运行方式,要使组织发展提速,可能是很难的,通过组织机制的创新,就可能会提升组织的运行效益,这不就是能力的演进吗?
    很多人习惯于安逸的生活,或者习惯于稳定的环境。这样的日子可能很好,但是,难道我们真的希望保持这种安逸的生活?恐怕不是。为什么当有的地方和单位飞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心存羡慕?是因为我们其实一直心存奋斗的精神,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难道我们会对保持现在的收入一直知足?显然不是。我们其实都希望学校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富足,希望因此而获得组织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况且,没有人能让社会不变。变革是时代的旋律,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互联网更是强劲了变化的速度和广度,用“日日新”这样的词语都不足以描绘时代变化的速度,“时时新、处处新”可能更真切一些。那么从哪里获得发展呢?靠智慧。任何事情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是我们不能顾虑太多而丧失创造可能的机会。我们需要创造出一些不断扩展我们能力的工具或载体,让我们的组织更快地发展。当前,政府简政放权,就是在不断地放松限制,高校职称制度改革是其中之一。过去教授的评审要在校外进行较量,我们不得不围绕着职称评审的各项指标去打拼,评职称与现实工作绩效相脱节的现象在所难免。现在,政府将权力下放给学校,学校才能够实现考、评、聘一体,职称既是资格也是岗位,有岗位就要有绩效考核。我们要适应这种松绑后的新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学校的创造性活力。个体能力的发挥要依托于组织,组织的创新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个体提供和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什么我们学校发展得还不够快?想想我们每个人的智慧化为价值的情况就能感受到。我们这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聚合体,创造价值的能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如若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学校会呈现出一派生龙活虎的繁盛景象,可现实中,却没有出现这种景象。人很容易过平凡的生活、寻常的日子,从而在舒适中放松了自己的学习、研究和思考。是什么限制了我们?可能学校当前的运行机制还没有更好地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可能我们的激励方式不当,没有使每个人自觉地进步;也可能是我们的亚文化局限了大家创新的发挥。从几何时,一旦有点变革,有点与过去不同,就会有人拿着那些陈旧的标准去评头论足,甚至是猛烈地抨击和抵制。可以想象,以高速公路的标准去评判登山者的爬行速度,登山者当然显得步履蹒跚,但正是这蹒跚的步履,却可以使人登高望远,而自以为在飞奔的高速公路上的行驶者,则被登高者尽收眼底。
    没有人替我们把创新的路径修成平坦大道,只有靠我们自己踏踏实实地勇敢探索。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