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2016 > 鹿林院长活动集 > 正文 >
鹿林:第二课堂走到前台的实践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18]     点击次数:      字体大小[ ]

    4月26日,山东交通学院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网站登载了院长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之第九讲《第二课堂走到前台的实践》,全文转发如下:


第二课堂走到前台的实践
院长 鹿林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殿堂,生生不息的储存、传授、继承、创新着人类的文明,依附着物化和非物化的信息承载体,以知识、技术的表达方式,凝结和激活着人类的智慧,大学人在前赴后继的文明传递中,层出不穷地演绎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第二课堂活动依存着课堂教学,形成了知识运动的重要空间,以其内容宽泛、活动多样、喜闻乐见等特点,吸引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扩展了文明传递的通道。不仅深化了对课堂知识学习理解和实践的尝试,拓展了课程体系的内涵,也形成了实践特色鲜明的活动体系。学生由课堂的被动角色,转化为以自我为主导的教育方式。角色的转化,诸多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带来了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的综合锻炼,充分展现了大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实践的体验,课上课下交相辉映,充实了人才培养的内容和空间,实现了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成长中的不可替代性。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活会失去多少风采。
    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刚性的,由若干门课程构成了课程体系,从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学生要完成每一门课程设定的要求,才能够取得成绩。而第二课堂活动就多了些柔性,没有那么多必须参加的刚性要求和分数的局限,给予了许多自我选择权,以贴近青年学生成长特点的内容和方式,多了许多实践的体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刚柔相济的结果,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多年的第二课堂实践,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活动方式,如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科技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围绕着各类具体的活动形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诸如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演讲表达能力、健康的体魄等等,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强化了诸如品德、意志、情操、心理等素质的养成,这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要素。许多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难忘。活动是载体,可以运送愉悦的时光,也可以运送心中那些更渴望的东西,而如何伴随着活动的有趣性,延伸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提升,是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应该赋予的意义和我们需要刻意追求的活动价值所在。
    一 、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
    一个人,从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生涯,专司学习就会有数年、数十年,就是离开了学校到工作岗位,也几乎无处不在学习,向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等等学习,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是向外界学习还是反思性的自我学习,终生学习已成为了时代元素,想躲是躲不掉的,只是对知识的领悟不同,聚焦程度不同,所带来的成长力也就不同。人类的知识浩瀚,不同学习内容的选择、不同的学习态度、不同的学习方式,都会对自身素质的提升产生不一样的影响。青睐于自己的专业,循着专业领域不断地耕耘,对成长为优秀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因为知识的不断汲取和在头脑中的沉淀会化为自身的素质,经常的实践会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长久的坚持会一点一滴积淀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废寝忘食,虽然也是一种学习和实践,可能会培养出网络高手,也是一种收获,致力于成长为网络高手,或以此谋生,也无可厚非。但可能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相距远了些,考试通不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要成长为所学专业的优秀人才,就应该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上下功夫,这也就是为什么同属一个班的同学,却有着不一样专业水平的重要原因所在。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在于,以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从不同的实践角度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能力的提升,并内化为素质。就像音乐家的成长,仅靠学习音乐教材、听教授授课、观看教学片是不行的,要通过对某些方面的反复练习,达到一定的境界和水准才能成为音乐家。同样的道理,成长为合格的工程师,仅靠课本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并在实践中达到工程效果才行。管理者同样如此,管理学著作汗牛充栋,谁都可以学习阅览,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却离不开实践的历练,因为管理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了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并且,往往会有时间的约束,甚至是瞬间就要完成,没有很好的训练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实战能力强的管理者。第二课堂活动就是要成为将对知识的感悟化为能力,并提升为自身素质的训练平台,在迈向工作岗位之前,以若干活动的方式,实现能力的训练。如:创新创业教育,是依托于许多创业或创新的项目,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变为实际的行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看别人的创业实践和发明成果只能是启示,要将自己的想象转化为真实的成果,却需要不断地磨练。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可以各异,但其核心的逻辑力却离不开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融化为素质。
    知识的分散学习到综合应用是第二课堂的训练内容之一。知识学习的过程都是一点点积累的,由一门门课程、一节节内容长期的耕耘,对专业理论进行了的系统学习,其中也可能会遇到对同一理论问题,在学术上的不同观点,或许是由于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或许是学者理解的不同所形成的,都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给养,正是由于博采众家之长,促进了自我的理解,并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人的知识的点滴汲取,会在某一个活动中展现出来,或者在随机事件的瞬间发挥出来,这就是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于将自己所掌握的众多知识元素,从大脑的各个存储网格中提取出来,并汇集组合到一起,就像涓涓细流汇成了洪水一样。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要融入在第二课堂的具体活动项目之中,实现将学习的分散性与应用的综合性有机结合。例如:组织一次活动,本身就是完成一项事件,这项事件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这需要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行认知,认知的高度不同,其内容的思想性就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事件,不同的描述对人的启示作用不同的原因所在;对于活动效果的评价,也就清楚地了解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水平。
     二 、将能力的训练寓于具体活动之中
     人的实战能力是整体的表现,而整体能力是诸多具体能力分别训练而综合的结果,将每一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赋予相应的能力训练是活动的深层次涵义。如:组织一次科技发明大赛,活动的内容是展示参赛者的发明作品,并评选出奖次,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但大赛的效果却与整体设计和组织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大赛就要提炼出主题,主题的提炼就要深入调查研究,包括对校内科技活动状况的调查,对全国性大学生科技活动赛事的研究,对其它大学此类活动的学习考察,结合调查研究的分析和创新思考,提炼出大赛的主题。调研的内容和过程会很复杂,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确定大赛的主题,而是将隐含于主题的确定过程之中的调查研究、归纳分析、概念创新等等能力,实现从具体到一般的升华。对大赛活动的整体设计是要围绕着主题展开具体的措施,简单地号召是一种方式,也可能征集到一些参赛作品,但科技活动的影响力可能就打了折扣。如果我们将实现大赛的主题延伸到活动的广泛发动组织阶段,强调创新情趣、创新创业意识和方法的培养,鼓励众多学生的参与,指导教师积极性如何调动等激励因素,这样,大赛的深远程度就有了显著的不同,学生参与其中,就会有在科技活动之外的亚洲通的收获和提高。学生科技大赛是阶段性成果展现,我们既要展现其成果的创新水平和市场价值,更要强调对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展示,将创新的精神浓郁入学生的心灵。通过对大赛方案的深入思考和规划设计的过程,切实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概念力和活动的整体构思能力等。有了好的方案仅是活动的基础,实现方案的设计要求,还需要踏踏实实的行动过程。这就涉及作品的征集、现场的布置、成果的演示、奖项的评选等等诸多的环节,分清工作内容和程序的目的,既是搞好活动的直接要求,更是要借助活动的各环节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评价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这是活动组织过程中的深层次驱动要素。如果能够让亚洲通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就会有许多实践和思考的机会,在过程中就会提升相关的能力。科技大赛的组织如此,其它活动的组织也会有许多的共同性。
    实现能力是工程教育的重要训练内容,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工程设计、实现过程、最终效果的评价等等,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造成某方面能力锻炼的不足。比如我们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辩论的主题虽然是事先设计的,辩论双方也围绕主题,对各自的论题进行了设计,并想象和模拟对方辩队的招数,预先进行应对。但无论己方辩队设计得多么周全,总会在与对方辩队辩论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没考虑到的观点和表达的方式。这就要求,己方辩手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抓住对方辩手的失误和不当,理清和表达自己的主要论点。一场辩论赛,以其精彩和多变而赢得良好的表达效果,但其实现的过程是需要锻炼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需要随机应变,第二课堂活动都可以设计和训练这些能力。
    许多能力的训练,如果真实的环境难以实现,也可以通过虚拟的方式来进行,如交通事故的自救与他救,如果我们能够将经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分类归纳模拟,将自己虚拟其中,就可以学习应对各种事故的办法,实现能力训练的目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的不同,很重要的是见得多少之别。第二课堂活动,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要在方案实现过程当中,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或现场活动中领悟到的知识,凝结到活动的过程当中,这就要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实现的能力。这些活动的真实场景就是实战的训练,它会对学生的身心起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三、要强化针对青年学生弱点的能力训练
    人总会有自身的弱点,针对不足坚持训练与回避训练,可能会对人生产生不一样的结果。针对弱点的有意识训练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因为今天你不主动地补足和修复自己的短板,明天就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短板的局限。大学本就是发现自我和成长自我的地方,为什么有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就进入职场的角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素质较好,沟通能力较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等等;而有的人在一点困难面前就萎靡不振,就打了退堂鼓,甚至是走向了极端。人的强大,身体素质是重要的方面,但真正重要的是思想的强大、意志的强大。在第二课堂活动当中,我们就是要将人生的精神锤炼出来,其实许多知识我们从小就被反复教导,多少英雄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为什么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消极颓废,就是知识的东西没有内化为自身素质。如:我们对耐挫折的勇气都有谈及,而在现实的困难面前是不是真正地能冲过去,却是对人的意志、能力等多方面的考验。哪里来?自身的遗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磨练。如:马拉松比赛,固然取得名次很荣耀,但有亚洲通的人,并不可能取得很好的名次,却坚持跑到终点,这种体验对其本人来说,比取得名次可能更重要,因为他在一步步的坚持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人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不管是来自于社会还是家庭、工作还是生活、别人还是自己,在困难的对决中,实力虽然重要,但往往是意志更重要。因为,在艰难和曲折中,亚洲通的不是战胜别人,而是要战胜自己。第二课堂活动中,我们就要设计一些挑战性的活动,不断地使学生挑战自我,而不至于长期地不能摆脱依赖于家长的孩子气,更要提高自己志存高远的理想,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成熟自我。
    对于一些基础性的能力,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自我展示,不断地强化锻炼,如沟通能力、演讲能力、谈判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无论今后干什么工作都是离不开的经常性能力,我们要设置许许多多内容各异的活动项目,强化这些能力的训练。如:可以设计入职的模拟,让学生充分地介绍自我,要求必须不间断介绍15分钟,且表达流利,这样就可以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如果再设有模拟招聘面试官,就会在相互询问和回答中提高沟通能力,面试官和被面试人的扮演者都会在相互沟通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需要谈判的情节,如:市场的买卖就是谈判,在相互交流中,要使自己的观点被别人接受也是谈判,就是要有充分的理由,让别人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重要的是要让别人认为有道理,而在实际工作中,将自己的观点纳入团队工作的设计之中,谈判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设置许多项目锻炼学生的谈判能力。
    竞争优势是市场经济的稀有资源,固然是由许多要素组成,但精致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时代竞争力的趋势,可是并没有被亚洲通的人所领悟和实践。现实中,精致化地完成任务,就会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也会表现出工作者很好的专业素养,被组织所放心,就会逐步担当重任。我们要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强调精致化的训练,使其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养成精致化的精神。可以设置一些非对即错的练习项目,如:填写支票,无论是哪一笔书写错误都是错的,盖章不完备也是错的。类似这般的反复训练,使学生贴切地体验到在现实生活中,不像考场的试卷,可以有对有错,按对的得分,而是差之分毫厘谬之千里。工匠精神是被历史和当代所传颂的美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应该重拾这一久违了的传统,并使其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展演。
    人的成长是艰难和复杂的过程,但严格的专业训练,是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的。而认识自我的不足,是学习锻炼提高的开端,如果我们能够创新出一套体系,借助于体系的评价和诊断,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能力状况有所了解,那就更有利于学生自我的锻炼选择。这套体系的指标来源对人才需求市场的调研,对毕业生工作的体验,以达到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能力细分;如果能够创新一种测试的方式,让学生入学之初就做些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状况有清醒的认识,采取针对性的训练,从扬长或补短等方面强化训练,其效果是不可低估的。如果能够按年度进行阶段性的再测试,对学生的能力变化状况再评价,大学四年内就会有意识的,在目标引导下,不断地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所以,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意义巨大,通过学生自我意愿的实现,驱动了学生自我锻炼的情趣和行动,学生由被动的角色转变为主动的角色,在富有激情的活动中,升华了许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将活动不断地系列化,就会对学生形成不断拓展的锻炼空间,坚持长久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专业化的第二课堂活动的训练,就会更加充分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指向,与课程体系相得益彰,优化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在长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就会针对不同的能力训练的需要形成系列品牌活动,持续创新就会不断地优化人才培养的效益。其关键的驱动力是机制的创新,营造普遍的参与性。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