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看交院 > 正文 >
今日头条:济南无人售卖店成经营“新常态”? 自助付款折射诚信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29]     点击次数:      字体大小[ ]

媒体链接:http://toutiao.com/a4672668761/
在这场热议之外,无人售卖的形式早在5年前就出现在济南一所高校内,其经营模式和理念也在各地高校受到推崇。此外,“无人卖报摊”、“无人售花点”,再到开在居民区里的“无人超市”,无人售卖店在各地均以不同形式呈现,虽然模式相同,但是经营情况迥异。
民无信不立。当下,人们为构建诚信社会群力群策,在此背景下,无人售卖店能否成为社会诚信的载体,发展成为经营“新常态”?小店无人值守
校园里的诚信“风向标”
现场无人导购,挑选、交钱、找零全凭顾客自觉,营业5年多,每天的收入几乎没少过。
两个白色的铁皮书橱中放满中性笔、笔记本、纸巾等学习及生活用品,学生自制的收款箱搁置在显眼位置,现场无人导购,挑选、交钱、找零全凭顾客自觉——在山东交通学院无影山校区的宿舍楼旁,这个由学生自己创办的无人售卖店与学校师生相守了5年。
“诚吾心与君大同之信,驿交院供君周便之站”,首尾四字组成“诚信驿站”,这副由原站长书写的对联贴在书橱两边。6月24日上午,该校汽车工程学院大二学生魏郑龙路过“诚信驿站”,习惯性地把货码放整齐,盘点哪些物品需要补齐。
“这个小站成立于2010年4月10日,今年我们还给它过了5岁的生日。”魏郑龙的另一个身份是诚信团队中的一员,负责“诚信驿站”的管理和运营,2013年加入的他,见证了这个店近两年的发展轨迹。
“诚信驿站最早的站长是我的师姐孙凤慧,最初是想创业,就摆了一张桌子和几样文具开始卖,当时叫诚信小店,后来发展越来越好,站长自己花1000多元把桌子换成书橱,还增加了租赁自行车业务,诚信团队也从她自己1个人发展到现在的90多人。”
魏郑龙说,每天早上7点前,诚信团队的成员都会准时打开橱门,把货物摆放好;到了晚上6点,负责管账的“老板娘”会来统计账目,盘算一天的“收成”。“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诚信危机的事件,老人倒地不敢扶,碰瓷的也有很多,成立‘诚信驿站’的初衷,也是希望建立一个窗口,去折射诚信还是存在的,是经得住考验的。”
而全校师生也在用行动表达着对“诚信驿站”的支持。营业5年多,每天的收入几乎没少过;每逢下雨下雪,对面超市的阿姨会为驿站撑上雨伞;为扩大影响力,校方领导在分校开设了几处分站点。曾被“洗劫一空”
坚持不懈度过“信任危机”
诚信团队每天都会算出一个“诚信指数”,现在指数几乎都在90以上。
“看上一支笔,没带零钱,晚上给。”“记得还上就好。”……在“诚信驿站”书橱的二层有一本留言册,每天都会有顾客在这里与诚信团队的人互动。
“有的同学买东西时没带零钱,就会在本子上留言,下次过来时会把钱及时补齐,这样的行为也让我们感到很欣慰。”魏郑龙说,诚信团队每天都会在统计账目时算出一个“诚信指数”,来反映当天的收支情况。“这是实收钱数与应收钱数之比,比如今天应收100元,实际收了80元,这个指数就是80。现在指数每天几乎都能达到90以上,少的那部分钱,大
多也会在第二天还上。”
诚信驿站也曾遇到过“信任危机”。
刚开张没多久的一个下午,“诚信驿站”当时的站长孙凤慧像往常一样准备收摊,但是眼前的一幕让她惊讶不已:现场空空如也!咨询了几位目击者后她得知,原来是校外的一位老大爷把东西全搬走了,损失近200元。这让刚刚创业不久的孙凤慧产生了怀疑:放弃还是继续?
犹豫再三后,孙凤慧最终选择了继续坚持。“慧姐觉得那位老大爷可能确实有难处,又把小店开了起来。”魏郑龙说,校方了解此事后,也帮着积极宣传,越来越多的同学光顾“诚信驿站”,诚信指数也保持着较高的水平,“现在每天营业额大概七八十元,多的时候有100多元,收入的八成我们都用来做公益,成立了‘诚信驿站助学金’,前一段时间还资助了为患病哥哥筹钱的‘地瓜妹’。”有“亏”有“赚”
各地涌现无人售卖店
部分高校、企业、街道等也成立了类似的“无人售货店”,经营情况有好有坏。
从早期简易的诚信小店“变身”诚信驿站,发展到后来将站点开在校园图书馆和商亭里,目前山东交通学院无影山及长清两个校区一共开设了6个站点。此外,校园内还相继开设了“诚信自行车”、“诚信水站”、“诚信报摊”、“诚信考场”等,刮起一股“诚信之风”。
如何长久发展,是魏郑龙和诚信团队正在思考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有校内和校外两条主线,校内是弘扬诚信,校外主要做公益活动。此外,我们还成立了‘诚信驿站高校联盟’,打算让亚洲通高校和学生参与到诚信团队中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诚信驿站”的经营形式被媒体报道后,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福州大学等院校相继开设了诚信驿站,而各地的企业、街道等也纷纷效仿,成立了无人售货店,经营情况有好有坏。
2013年,石家庄老火车站附近出现了一家“无人商店”,由于该地段人流密集、陌生人居多,多数人拿了东西就走,店面在1年后关门停业。在四川成都,宽窄巷子特色街区也成立了一家诚信驿站,经营两年后,同样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河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林顺利认为,面子和成本是造成诚信“落差”的原因。在高校、企业内等熟人社会,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旦不讲诚信,很快就会被大家获知,不仅颜面无存,而且在与人相处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人们更倾向于用诚信来赢得口碑、信誉和尊重,“而陌生人之间,失信不仅不会因面子问题造成心理压力,也不会付出失信成本,甚至还会因此得利,所以陌生人之间的诚信度较低。”“道德经”>“生意经”
“无人售卖”能否成为经营常态
从无人售报、售花到无人超市,虽然经营状况迥异,但都体现了对这种经营模式的尝试和推崇。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而6月初在北京、杭州举行的“无人超市”实验,更是把“诚信”和“无人售卖”推向舆论热点。
早在2007年,无人售卖的形式就曾在济南出现。那时,市中区郎茂山小区附近有一个无人看守的报摊“火”了起来,大家自觉投钱取报,自找零钱,经营十多年来从未出过差错。
今年5月,天桥区花
摘 要:今年6月初,一家个人征信机构在北京、杭州两地实验“无人超市”,结果喜忧参半,有人主动刷卡结账,也有人抱走昂贵烟酒,一场亚洲通诚信消费的讨论迅速成为舆论热点。
店街出现一处由辖区企业打造的“无人卖花募捐点”。运行一个月来,摆设的1500余盆花被千余市民抢购,募集到1万多元,全部用来救助辖区困难群体。
除了政府和企业,个人也在试水“无人售卖”。
据媒体报道,2014年,46岁的侯女士住进了工业北路的裕富居小区,由于小区旁边卖东西的特别少,她将自己的家改造成一个无人售货超市,外出时将自家大门钥匙挂在门外,以便买东西的人自己开门购物。经营一个多月,没有一件货物丢失,也没少收一分钱。
6月24日,记者探访这家无人超市,却发现大门紧闭,往常挂钥匙的位置只剩下一个挂钩。“开了没几个月就关门了,倒不是因为买的人少给钱了,而是由于这家人平时太忙,根本没时间照应、补货。”隔壁邻居告诉记者。
回溯历史,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1999年,北京、上海和广州展开了一场“互联网生存实验”,挑战者们必须在封闭的房间里生存三天三夜,食物和水只能通过房间里能够上网的电脑购买。这个在当时被视为新奇的实验,今天已经是生活常态。如今“无人售卖”的试水虽然不尽完美,也曾遭受质疑,但是谁又能肯定这不是一个新兴经营常态的开启?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