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结合学校交通特色,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牵引,打造具有鲜明行业院校特色的思政课“六味课堂”,以实际行动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定调“党味”,体现主旋律。思政课是青少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及时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着力讲明白、讲清楚、讲透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科学内涵。
一是业务工作有“党味”。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书记领学、集体共学、以行践学”政治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坚持让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动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党支部为例,率先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打造成“六味课堂”。
二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有“党味”。学校党委领导带头讲好新生“开学第一课”、重点讲授“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同时在思政课中紧跟重要讲话、重要会议,让青年学子在“党味”浸染和熏陶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培育“特味”,结合办学实际,善用行业资源和地域资源。学校作为一所地方行业性院校,思政课教学注重立足山东、面向交通。
一是充分挖掘交通行业资源,以红色交通历史为主线,讲述交通事业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增加“洋务运动与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抗战时期的中国交通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交通运输事业”“‘一带一路’与中国交通走出去”等教学专题,打造与行业特色相融合的思政课。
二是把本土资源作为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情感的生动教材,利用本地体现沂蒙精神、孔繁森精神等的展馆和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胶济铁路博物馆、学校《共产党宣言》主题馆、学校汽车文化博物馆等本土实践教学资源,有效激发大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交通爱学校的思想情感。
追求“品味”,彰显历史的现实价值,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思政课教学不仅讲授理论,而且要关注现实。
一是将教授内容融入学生成长就业所需,针对工程类专业,如在讲述新中国成昆铁路建设历史时,重点以当时铁道兵所展现的“天高我敢攀、地厚我敢钻、千山万水任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英雄气概激励学生在吃苦耐劳中砥砺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在就业实习中扎根一线建设。
二是探索将校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新路子,将学校67年来的艰苦创业故事、技术研发故事、杰出校友故事、学生创新故事等融入思政课教学,以学校故事讲中国故事,以交院人精神讲中国精神。
讲究“鲜味”,与时俱进,坚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现实生活为思政课提供素材,是思政课内容鲜活性和感染力的源头,思政课要上出“好味道”,不仅要在钻研基础理论上下真功夫,还要把握大学生时代特征,在选用案例鲜活性和史料准确性等方面下真功夫。
一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关注世界形势和国家大事,关注学术界研究前沿,及时挖掘“华为麒麟芯片”“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等素材,让课堂充满新鲜感。
二是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每学时重点讲授1—2个关键问题,重在讲深讲透讲活道理,针对当前学生需求、当下社会需要以及国家长远教育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重点教学,与时俱进地拓展思政课教学路径。
营造“趣味”,革新授课方式,突出学生参与。思政课必须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点,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受。
一是注重教学形式趣味,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家常话”。既提升课堂教学的理论性,又善于让理论“变”故事;同时以多媒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形式,打造涵盖近500项不同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数据库,以优慕课平台为例,累计访问量达7万余人次。
二是注重教学内容“留白”,在课程设计中要求教师不要讲得过多、过满,把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学、让给学生讲、留给学生讨论,通过“留白”给学生一定思考空间。
留有“回味”,重视专业融合和问题导向,突出思想理论深度。思政课要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度,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是在教学中加强问题引领,课均设计1—2个开放式、探究式问题,通过“训练式”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在频繁的高质量互动中获得认识能力;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调研、课后思考作业、历史剧短视频拍摄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式参与。
二是与校内不同专业相结合,针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行业和职业的特殊性,通过制定面向不同专业的课程质量标准,在教学中实施有区别的授课,如针对汽车类专业学生增加近现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方面的教学内容、针对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增加中国铁路史方面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有专业课的“回味”。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9/28/content_62955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