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看交院 > 正文 >
中国教育报:山东交通学院:凸显交通特色 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中国教育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3-06-22]     点击次数:      字体大小[ ]

  

作为以培养综合交通专业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山东交通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交通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立足应用型发展定位和交通行业特色,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德育元素,切实展现交通文化特色,形成“交通+思政”融合育人有效模式。

坚持党的领导,加快构建“交通+思政”制度机制

山东交通学院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生命线”,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组织协调、院系具体实施、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起“学校—部门—院系”三级联动机制。围绕培养综合交通人才的目标,印发《亚洲通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亚洲通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等,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构建起具有交通特色的“1357”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交通+思政”融合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协同思政理论与课程思政价值,优化交通教学内容

要确保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就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各专业学科的衔接,将思政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借鉴运用“交通语言”和展现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既严格遵循“马工程”统编教材,精心设计知识点、教学模块和讲授逻辑,积极探索方式方法创新,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打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六味课堂”,创新开设“大国交通史话”课程。同时通过评选标杆课程等方式鼓励各门课程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遴选65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发掘75个优秀案例,将“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奋斗精神等交通精神谱系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经典案例和创新创业教育案例融入教学设计,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让交通专业课程上出“思政味儿”,形成一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

打造交通特色“文化圈”,拓展融合育人载体

大学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新时代,文化育人内涵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也有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交通类院校,自1956年建校以来,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立足山东,服务交通”的办学方针,逐渐形成“立足交通、强化素能”的文化育人传统。结合立体交通运输载具等独特交通资源,学校建成“六个一”交通特色省级校园文化品牌和“六个一”交通特色校园文化景观,打造交通特色校园文化研学基地品牌,构建起交通特色“文化圈”。在主题教育中,学校深入拓展校内《共产党宣言》主题展、汽车文化博物馆育人功能,使青年学生乐意听、主动学、记得牢。学校“交通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入选2022年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切实通过交通文化使思政育人润物无声地深入青年学子心中。

第二课堂同向发力,深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课堂凭借多样化的活动载体,使学生充分参与党团、社团等各种学生组织活动。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它所涵盖的党团活动、文体竞赛等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其最终目的也是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学校以“全环境育人”为抓手,深化一、二课堂协同共进育人格局,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为引领,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常态长效,探寻九曲黄河发展,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以品牌化、群众化、个性化的“与信仰对话”等思政教育活动为载体,建设特色鲜明的思想引领体系;以不同时期交通模范的感人故事,探索完善先进模范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把榜样力量转化为青年学生的生动实践。

多元主体协同,提供育人根本保证和有力支撑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就需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之间的合作。按照全面融合、全方位融合的理念,学校优化思政人员育人职责,发挥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研究者的主体优势,立项“中国共产党领导高铁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挖掘交通思政元素,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围绕基层党建、校园文化、专业实践等,提升辅导员业务素养,先后立项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山东高校辅导员领航工作室等,培育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获奖者等,积极打造“思政专业+交通专业”辅导员队伍,加快形成“互动式、立体化、多维度”的协同育人队伍。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6/21/content_625800.htm?div=-1

编辑:严博文  /  审核: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