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看交院 > 正文 >
山东教育:办好应用型大学大有可为——山东交通学院深化交通特色高质量转型发展解读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3]     点击次数:      字体大小[ ]

链接地址:http://www.sdjyxww.com/portal/article/index/id/33089/cid/71.html

——拉林高等级公路是川藏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沿途的米拉山隧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该工程历经4年多建设,于2019年4月26日通车;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启用,这项工程创下40余项国际、国内第一,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2020年12月18日,青兰高速公路莱芜至泰安段改扩建项目建成通车。山东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重回全国第一方阵,“山东的路”金字招牌再次闪亮;

……

多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背后,有无数大国工匠呕心沥血的付出。其中,也有山东交通学院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成果结晶。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学校高质量应用型发展战略

“我们建设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是转向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而是着力坚持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推进学科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的高水平应用型教育。”在中国共产党山东交通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学校党委书记王焕斌代表学校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说。

当下,我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伴随我国经济结构深入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坚持应用型大学办学方向显得尤为迫切,也必当大有可为。近几年,山东交通学院聚焦体制机制完善,聚力改革创新,不断对学校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施绩效考核和目标评价,全面推行目标管理,突出绩效、按绩取酬。

“校院(部)两级管理与绩效考核办法是学校完善治理结构、理顺校院(部)两级权责关系、提高治理效能、发挥院部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载体。”4月6日下午,山东交通学院召开校院两级管理与绩效考核办法修订情况说明会。此前,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开展了省内外高校和校内情况的调研论证工作,召开各个范围层面的汇报会、专题会、讨论会、院部情况征求意见会30余次。而这只是山东交通学院优化治理结构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陈松岩强调,“如何按照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要求,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建成‘高水平应用型交通大学’这一目标,山东交通学院正在不断优化、深化院部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解决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

学校集全力编制《山东交通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2035)》,修订《山东交通学院章程》,推进依法治校。成立山东交通学院理事会,建立起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社会参与办学机制。同时,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保障学术权力有效运行。

在真正了解地方需求的基础上,山东交通学院通过顶层设计调整供给结构,明确办学目标、办学定位,使其更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应用型大学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交通特色高质量转型发展

学科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科建设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落实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才能提高学校的层次和水平。

有了制度保障,学科发展也就有了遵循。参照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山东交通学院着力实施学科绩效考核评价,紧密围绕学校战略发展需求,更加关注学科对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注重学科建设的质量、成效、贡献、特色。

2020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进入山东省“双高(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学科建设)”行列,这一学科同时也成为山东省属第Ⅲ类高校中唯一一个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

“其中缘由,得益于学校实施的学科筑峰工程。”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楚金华介绍说,“落实学科建设规划,建立完善绩效管理、滚动发展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亚洲通:对标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标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公共管理等4个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和物理学、机械工程2个培育建设学科,努力打造‘高峰’学科。”

通过优化学科布局,积极拓展学科增长点,目前,山东交通学院已明确了以工学学科为主,加快发展管理学、理学学科的建设思路。同时,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工科优势,加强学科融合,建立跨院系的学科建设协调机制,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学科生态。

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交通+人工智能”专业体系

推进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后,优化专业布局成为必然要求。对于如何立足学校交通特色基础优势,保持传统学科旺盛的生命力,山东交通学院谋定而后动,以系统性思维、社会需求导向,做好专业整合升级,强力推进学校专业结构改革。

对内加速整合,对外加速融合。学校积极融入服务交通强国、交通强省战略,改造升级传统的交通类专业。“践行‘交通+’‘人工智能+’思路,围绕交通行业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设‘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海事管理’‘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等‘人工智能+交通’专业,对航海技术、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设备与控制专业实施‘人工智能+交通’升级改造。”学校教务处处长汪明栋指出。

2020年,依托“基于北斗+5G的新基建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行业重点实验室“云基物联网高速公路建养设备智能化实验室”,国内首台高速公路无人驾驶划线车在青兰高速成功进行了实际道路划线测试应用,填补了国内交安装备在“互联网+智能制造”方面的空白。正如汪明栋所言:“这是我们专业升级改造的成功实践,也是传统优势专业的新时代传续。”

不仅如此,2016年,山东交通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群、土木工程专业群、轮机工程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2018年,轮机工程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2020年,车辆工程、物流工程、交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围绕现代交通运输业、汽车产业和海洋产业,山东交通学院主动融入和服务全省交通发展,以与山东经济社会和交通行业发展需求关联度较高的核心专业为主体,形成交通建设类、综合运输类和载运工具设计制造类3大优势学科专业群,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关键装备研制,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

为应对米拉山地区恶劣的冰雪天气,山东交通学院自主研发了固定喷淋式智能防冰除雪系统,并作为重点科技应用之一被该项目采用。“我们2018年10月接触这个工程,先是在隧道一侧安装了防冰除雪系统,后来项目部看到效果很好,在另一侧也进行了安装。”山东交通学院道路安全、应急与减灾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主任丁晓冬介绍,“2019年,这套系统又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智慧高速路上成功应用,为大兴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从产业需求出发,明确办学发展方向,山东交通学院以“交通”优势以及山东驻地主导产业的大中型企业为主,设置专业,形成专业群、学科群,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满足地方需求、体现地方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或产品转化问题。

联合交通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参与学校治理,成立了政—校—企多方参与的校理事会,搭建多方合作发展平台,建立起一体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学校还新设了产教融合办公室,统筹管理协调推进学校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地融合等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管理机制。

得益于积极搭建产教供需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移转化,学校逐渐形成多方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山东交通学院积极联合各地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与威海金运游艇有限公司共建“山东交通学院-威海金运游艇智能产业园”,联合上海泰华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共建“山东交通学院-泰华航海学院”;与威海市政府共建“威海海洋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多家企业在34个专业开展联合培养、订单班培养等,多途径的产教融合方式,构建了多方合作、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创新型培养机制。

重视应用型科研,科研能力与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创新是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学校党委委员、副院长来逢波指出,“创新是高校的历史责任,高校只有主动去适应国家、地区需要,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十三五”时期,山东交通学院持续增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让亚洲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政策深入实施,涌现出一批重大成果转化案例,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近年来,山东交通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累计12项。获批国家“两金”等纵向项目近700项,年度科研经费由2014年的5592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1.23亿元、2020年的1.37亿元,较2014年实现了翻番。学校教师发表SCI、EI、CSSCI等收录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6年来,学校累计获批省级科研平台7个,市厅级科研平台23个。

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逐年攀升是学校依托学科专业特色,坚持实施“理论研究上水平、应用研究强特色”的“双轮驱动战略”的结果。

学校用足用实人才资源、科研资源、行业资源,积极构建交通行业应用型科技创新体系。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也助推着学校高质量发展,重大成果接连涌现: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路面加速加载试验装备”,突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先后获专利近50项,成果转化3000余万元,获得2020年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高速铁路CRTSⅢ型轨道板流水机组法生产工艺与成套设备研发”项目研制建成了国际上首条大吨位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生产流水线,填补了轨道板流水线生产技术在国际上的空白,获得202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来逢波看来,现在是学校干事创业的黄金时代:“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学校已逐渐构建起公平宽松、相互合作、和而不同的创新生态圈。”

在60多个城市开展综合交通咨询及技术服务,在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贡献交院力量,这是“基建狂魔”的交院力量,也是山东交通学院向着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编辑:严博文  /  审核:隋翀